李應元與詹順貴已發表為新政府的環保署正副署長,各界都寄以厚望,尤其對於他們表態有意修改積習已久的環評制度,更令人振奮。幾十年來跨國大投資案都不來台灣,反而跑到只有鼻屎大的新加坡,台灣自樹一格、極具不確定性的環評該負很大責任,有人甚至認為它是近年拖垮台灣經濟的禍首。

本來台灣環評制度的精神及方法是學美國的,但只學半套,只強調前半的風險評估,由環保署全權負責,對投資案賦予生殺的否決權,其他部會只是旁觀者。在美國,環保署風險評估的結果只是考量的一半,一定要與經濟民生總體利益的另一半報告,一併送企業主管機關及地方政府做整體共同考量決定,兼負政治責任。風險評估顧名思義是要判斷風險的大小可否被接受。風險評估重在與利益的交換,沒有利益,沒有人願意接受任何風險。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

例如我們知道飛機的好處,才願意接受失事的風險;騎摩托車的人認為它的好處大於車禍的風險。每個大型投資案相對於健康環境的風險,會有或大或小社經發展上的利益,這些利益因案不同,但常常可達百億千億,主管機關及地方政府最清楚,他們會完整分析全盤利益,在合理肥了企業主之外,更要評估對全民短中長程的正負面影響,讓民眾在風險與利益權?之後,決定是否歡迎該項投資。

看看新加坡,不但環評制度透明、對業主沒有不確定性問題,結論更是建築在平?考量利益與風險二者兼顧之上,而非只看風險。

台灣環保署依賴環評委員審查做決定,在環評制度中扮演很重要中立的第三單位,看似合理,卻是政府推卸責任的結果。環評委員各有其專業,只拿區區出席費,臨時派上用場,無能力、也無暇鑽研數百頁跨領域的各種資料,成為真正環保署期待的專家,對另一半的經濟利益更是只能憑直覺,無法精算,增加環評結果的不確定性。全盤仰賴每位環評委員了解正反兩面,進而投票決定開發案,這種機制卻是台灣環評的嚴重罩門。

修改環評的同時,也須修改《財政收支劃分法》,投資獲利可自動回饋地方,增加地方稅收,提高各地方招商的誘因與意願,這也是美國環評機制中環境正義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
美國環保署長麥加西曾警告環保人士,環評制度旨在經濟發展中保護環境正義,在爭論環境是否優先於經濟議題時,她說要以周全、前瞻性謹慎考量,要以創意解決弱勢的全方位問題,「千萬不要害到你想幫忙的人」,不要執著於眼前的環保問題,以為天大地大,忽略了對廣大民眾在經濟及社會的長遠影響,尤其是對窮人的前途。

她說,很多熱心的環保人士,時常不知不覺在此犯錯,傷害了弱勢。(作者溫啟邦為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,李伸一為現代財經基金會副董事長)

(中國時報)

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

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全戶過濾器

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

過濾器選擇 ONEAD_slot('div-mobile-inread', 'mobile-inread');

});

}



濾水器 4B665AD9645A7693
arrow
arrow

    yfpuqcassah3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