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時報【(執筆:陳映慈)策畫:謝錦芳、陳映慈】

嘉義縣大林鎮是台灣西部第1個獲得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(Cittaslow International)認證的慢城,上林社區內沒有紅綠燈,路上可見農用搬運車緩緩行駛,這裡也沒有漢堡速食店,65歲以上人口占了1/4,一個典型的人口老化農村可以戴上國際肯定的桂冠,要歸功於社區向心力。

由《中國時報》與正聲廣播合作的「新故鄉動員令」節目中,上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孫家榕向主持人、《中國時報》執行副總編輯張瑞昌說起上林社區如何一步一腳印克服難題,發展社區共識,取得國際慢城的光環,社區如何不譟進,發展觀光同時保有原本農村的慢生活。

今年2月,大林在鎮公所主導下,通過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認證,在環保、生活品質、友善農業、社區凝聚力等面向共71項指標中獲得79.71%評分,成為全世界200多個慢城之一,這也是台灣繼2014年花蓮縣鳳林鎮通過國際慢城認證後,西部第1個獲得認證的慢城。

老人、老屋及故事多

大林位於嘉義縣北端,以種植稻米、竹筍、柑橘為主,舊名大埔林,以前是一片廣大森林,日據時期起,大林糖廠帶動經濟繁榮,再加上設有兵營,過去的人會說大林有三多,即「戲院、阿兵哥、細姨多」,隨著製糖業的沒落及年輕人口外移,孫家榕說,現在大林是「老人多、老屋多及故事多」。

對於大林獲得國際慢城認證的榮耀,上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孫家榕笑著說,「我們早就在玩慢城」,例如推動友善耕作、成立老人關懷據點、活化閒置老屋空間,特別是在凝聚社區共識方面,把社區變成一家人。

雲林古坑人的孫家榕是大林媳婦,1年前為了照顧婆婆,全家從斗六市搬回上林社區,她印象那時大家各自忙著做工賺錢,沒有什麼社區意識,更不要說加入無給職的志工行列,「在保守的鄉下,沒人相信有人願意做沒錢賺的志工,」她說。

把社區變成一家人

她搬回大林前後,附近的湖北里發生鎮公所未跟社區溝通逕自興建垃圾焚化爐,當社區發現怎麼有陸續從外地運來煙囪造型的設備、奇怪的機械,才知道鎮長已跟廠商訂好契約,最後雖抗爭成功,但這件事讓孫家水塔過濾器榕深刻體會,「如果不關心自己的社區,將來出狀況是大家一起承擔。」

所以她從自己身邊開始影響起,她的先生、兒子、婆婆都是她的鐵票,協會第一年推動成立老人關懷據點時,只有10位志工負責舉辦老人聚會活動、關懷訪視及共食。人在做,天在看,鄉親也都張大眼睛觀望,漸漸的一個拉著一個加入志工,目前有63位志工,年齡大多65歲以上,讓老人關懷老人,現在阿公阿嬤超挺社區,若遇到需動員,他們會呼朋引伴參加,有的還會說,「不然今天麥去做工,先去做社區的代誌。」

「慢城不等於浮濫的觀光」孫家榕說,她在看了台灣一些鄉鎮因某些原因爆紅,吸引大量觀光客,遊覽車一輛輛開進去,雖然帶來經濟效益,但也對當地環境及居民濾水器選擇生活帶來負面影響,因此對於獲得國際慢城的美名,她非但不急著消費利用,相當謹慎。

騎鐵馬慢遊更有FU

為取得發展與生活平?,她與南華大學的旅遊管理學系合作規畫過濾器選擇小旅行路線,她不希望遊覽車一輛輛開進上林社區,但歡迎大家以腳踏車方式慢慢體驗農村小旅行,到埤塘看水鳥、在活化老屋前歇腳喝喝茶、走進黃梔子園聞聞香味,按照他們設計的單車路線騎一圈就是上林常見動物─竹雞的形狀。「『慢』不只是指速度,也代表一種謙卑與關懷,」孫家榕說。1D6857C933D9F0BF
arrow
arrow

    yfpuqcassah3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